在世界野生菌王国——云南南华,一群来自哈尔滨华德学院的青年学子,用科技创新为传统野生菌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10月4日至10月9日,哈尔滨华德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本草智驭”实践团负责人肖婷雨带领团队核心成员,在云南南华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展开了为期六天的深度调研。这支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千万工程”专项活动的团队,带着科技创新方案深入菌山、走访农户,为破解野生菌产业发展瓶颈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深入产业一线 精准把脉痛点)
“销售没有渠道,淡季销量上不去”,这是调研中农户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实践团在走访多个菌农家庭后发现,售后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面对这一现状,实践团提出了AI智能客服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农户解答消费者咨询,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在交易中心,团队成员与商户深入交流,了解到野生菌产业存在的其他挑战:产品溯源难、品牌信任度不足、淡季资源闲置严重等制约着产业发展。“这些痛点的发现,让我们的科技创新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肖婷雨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展开剩余76%(肖婷雨同学正在采访当地商户)
实践团带来的AI识别+混合能源球形无人机方案,在调研中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无人机在寻找菌子位置方面比采集更为重要。”肖婷雨表示,许多菌农提到,菌子采集前需要拍一拍让其孢子掉出。而且那些埋在土里的菌子,需要在未采集时、菌子最多的时候定位其位置,这样来年才能在周围找到新的生长点,否则很难追踪其踪迹。
这些宝贵的实地经验让团队重新调整了技术研发方向。菌农们对无人机采菌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了具体期望:20分钟内采集1公斤,途中用冷藏保持菌子活性。团队成员认真记录这些需求,为后续技术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注意到农户和管理者对无人机采集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表示关切。“大家担心机器会不会破坏菌类生长环境,这个顾虑很合理。”肖婷雨在访谈中表示,团队将把环保因素纳入技术改进的重要考量。
实践团提出的解决方案中,特别强调了轻量化设计和精准作业,确保在提高采集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菌类生长环境。这一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当地菌农的认可。虽然大家都没有听说过无人机采菌子,但多数人表示,如果能够实践并证明其有效性,愿意尝试使用这种新技术。
与南华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负责人的访谈中,团队获得了重要信息。“他们最期望的是旅游团来访,带动周边消费。”这一需求与实践团设计的菌旅文融合方案不谋而合。团队此前规划的VR探秘菌山、光影菌道等科技打卡点,正好契合了交易中心吸引游客的方向。
“我们的科技创新不仅要解决生产环节的问题,还要与文旅发展相结合,为交易中心带来持续客流。”肖婷雨在团队讨论中强调。实践团开始调整方案,将更多文旅元素融入科技创新中,设计符合旅游团需求的体验项目。
“通过这次调查和对负责人的访谈,我们发现了很多之前忽略的问题。”肖婷雨坦言,这些实地发现比预期的更有价值。实践团成员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必须扎根实际需求。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技术方案的每个细节,确保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团队计划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展示更加贴近实际、可行性更强的方案。“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创新成果真正落地,为南华野生菌产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肖婷雨表示。
从实验室到菌山,从技术构想到实地需求,肖婷雨和她的团队在南华的田野调查中完成了创新思维的重要转变。在交易中心那座以菌杆为脊、彩云做顶的建筑前,实践团成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用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需求,让无人机不仅在天空中翱翔,更在大地上结出硕果。本次调研,肖婷雨团队更加坚定要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书写属于华德学子的青春篇章。
这群年轻人的创新脚步不会停歇,他们将继续完善方案,让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记录者:李闻笛)
责任编辑:丁原
发布于:河北省股票在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